所在位置:  文化旅游  > 丰南人物

铁作绕指柔 飘逸成丹青

时间:2023-12-14 15:40:54 【字体:


刘氏铁画唐山市级非遗传承人 刘立敏说:“咱们丰南的铁画厂大概在(上个世纪)78年、79年建厂,因为时间太长了,我也记不清了在我16岁毕业那年刚开始建铁画厂,也就形成规模了,销量也打开了。工厂人数也形成规模了,里头的工人一批走、一批来的百十来号人都会,六街的所有妇女一般都参与过铁画。”

640 (3).png

当年和刘立敏一起在铁画厂工作的人都不再摸这些马口铁片了,但是刘立敏却一直没有放下。她16岁入行,一转眼四十年过去,身体不太好,眼睛也不济了,前两年生病没有创作铁画,但是稍好一点就又待不住了。最近,她准备创作一些独具唐山文化特色的铁画作品,她想到了评剧。《花为媒》《铡美案》《刘巧儿》,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评剧中选取经典场景定格为画面,再变成铁画的画稿。不容易,但是很有趣。

刘立敏没有学过美术,她的画稿大多是从其它途径找来再拓印出来的。但并不是直接采用,而是要经过她的二次创作,因为铁画的特质决定了画的每丝线条都要相连,画作完成之后提起来不散不乱,自成一体。

一个成熟且有天分的创作者一看画稿,当时脑子里就能够形成铁画的大致雏形。铁画毕竟是用铁来制作,用铁来表现画作的点、线、面,和用笔墨创作大不相同。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去处理全靠经验与灵感。刘立敏就是这样一位创作者。她说,这样的功夫没有十来年的打磨是做不到的,而且铁画制作的每一步都需要巧思创作,把坚硬的铁片化作绕指柔丝,随心所欲地剪、劈、折、凿。那线条有面庞的秀美,有衣饰的飘逸,有花草繁茂,有岩石的粗糙,无不肖似、无不随性、无不自然、无不精美。


刘立敏最先创作的是评剧《花为媒》中《花园定情》这一段,有人有景、交相辉映。拓好画稿的铁片一剪剪剪下来,剪子、铁片、手三者互相作用的角度与力道都有讲究。如果掌握不好,不仅线条不流畅,有时候一幅作品没做完,不锈钢的剪子就豁口不能用了。尤其是脸部的纤细线条,必须一次剪到底,稍一停顿线条就会生硬只能弃置不用了。

铁画艺术最早出现在宋代,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章法布局,融民间剪纸、木刻雕塑、金银首饰锻造等多种技术于一炉,花卉、人物、山水、草虫等皆可入画。最难的是人物画,难就难在人物的脸部和手部。脸部线条细腻,五官比例搭配无比讲究,美丑就在一念之间。手部也必须细致自然。开始学艺的时候刘立敏每次不知道要重做多少遍才能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成品。芭蕉叶、和花旦手中的花朵又是另一种做法,很多时候处理手法是即兴发挥的,一花一叶无不浸润着创作者的心血。但是刘立敏痴迷这种感觉,这就是创作的乐趣,每一次灵感的碰撞都让她享受不已。

刘立敏说:“上头画面是柳条,是用钳子掰的,这个难度就在构思,用啥工艺表现出柳条来。其次就是手,因为人家是十几岁的小女孩你得表现出嫩头,年轻气魄都得有灵动。最能表现画面灵动感的就是人物的眼睛,传神还有它的动感。”

这幅画需要制作大概五十多个部件,随后再一一焊接、统一凿平、最后喷漆,形成完整一体的铁画作品。一幅画作大概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

640.png

作为刘氏铁画市级非遗传承人,刘立敏不希望独属于丰南的这项艺术没落下去,成为历史陈迹。但是现在她确实面临着这种尴尬的局面,铁画入门容易,成才困难,一人之力又很难开拓市场,无法迅速变现。但她还是在等待着、盼望着,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感受到铁画的魅力来学习它、传承它。至少能够让更多的丰南人知道自己的家乡曾经有这样一项艺术颇为兴盛,曾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得一店面,远销四方。

起源于宋代的铁画,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丰南的铁画,市级非遗传承人刘立敏一心想传承下来的铁画,它有铮铮铁骨,它有似水柔情,它美丽而神奇。也希望它能够再次迎来辉煌,演绎新的传奇。


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