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8月3日,《河北法制报》刊发了《化千家事 暖万人心 促乡村和美》一文,对唐山市丰南区西葛镇调解品牌“心庭”进行了宣传报道。

婆媳之间、姑嫂之间心生罅隙,引发家庭纠纷,这样的事在农村并不少见。今年4月的一天,唐山市丰南区西葛镇某村73岁村民刘某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姑嫂之间发生了口角,甚至大打出手,儿媳甚至扬言要离婚。村里调解未果,向西葛镇倾力打造的调解品牌“心庭”求助。“家和万事兴,家人之间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出现问题时,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想就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疯……”“心庭”调解员来到现场,以质朴的“庄稼嗑”、在情在理的“家常话”,让三人渐渐化开心结。经过一个多小时苦口婆心地劝导,最终娘仨相拥而泣,重归和睦……这是唐山市丰南区西葛镇打造“心庭”调解品牌,推动诉源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当前乡村转型发展中,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为从根本上帮群众解开心结、处理好矛盾纠纷,今年4月,唐山市丰南区西葛镇党委、政府与辖区人民法庭紧密对接,以“多元解纷,和谐平安,法驻心田,幸福长伴”为主旨,全链条构建了“心庭”品牌调解这一乡村诉源治理模式,以“心庭”解心结,同心筑和谐。“心庭”治理模式在前端化解上坚持力量资源、制度规范、平台应用同步发展,在关口把控上深化诉调对接、特邀调解、司法确认多元协同,在内外衔接上发挥人民法庭的桥梁、窗口作用,以“公平公正公开、合情合理合法”为原则,立足源头预防,融法理情,解烦心事,建立健全覆盖镇村的纠纷预防化解链条和网格。“乡村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必须整合力量、多元解纷。”西葛镇党委书记么晓军介绍说,为推动“心庭”化解矛盾纠纷,镇里成立了镇党政一把手任主任,司法所所长任“心庭”庭长,镇专职调解员、村支部书记、村民代表、乡贤人士等为委员的调解委员会,推行“一人一把号,同吹一个调”,对由法院推送、群众申请或上级指派的调解案件进行及时调处,预防基层矛盾纠纷激化,从源头上化解纠纷矛盾,凝聚起乡村诉源治理的强大合力。本着推进诉前纠纷化解工作的宗旨,“心庭”与法院积极协作,引导群众采用非诉讼渠道解决矛盾纠纷,推进诉前纠纷快速化解、案结事了,实现及时、高效、便捷地化解矛盾纠纷,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今年7月15日凌晨1时许,在西葛镇从事运送砂石原料工作的滦县某村村民郭某,被卸货时从车上倾下的砂石掩埋后身亡。意外事故发生后,公安部门对尸体进行了司法鉴定,出具验尸报告,排除了刑事案件。郭某家人与郭某的雇主刘某因赔偿事宜发生纠纷。郭某家人准备通过诉讼维权,意将刘某诉上法庭。法庭工作人员为其详细分析各种维权路径的利弊,建议其先通过“心庭”调解,再到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确保受偿权利实现。随后,郭某家人向“心庭”申请调解。为尽快推进调解工作,镇政府工作人员与“心庭”调解员共同参与调解,法理和情理结合,阐明劳务关系有关法律规定及相应的法律责任,让死者亲属缓解情绪,接受现实;并耐心引导雇主方积极面对问题,争取早日化解问题。经过四天三夜的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刘某同意给付郭某死亡补助金、供养亲属生活费、丧葬补助金等各项补偿款共计680000元。调解人员帮助其顺利完成司法确认。事后,死者家属方顺利收到了雇主方的赔偿款项,事情得以圆满化解。处理好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土地纠纷等农村常见矛盾纠纷,也是“心庭”日常工作内容。面对群众求助,“心庭”调解员强化工作担当,情理法并用,为群众化纷争促和谐。今年5月22日,西葛镇某村的冯某老两口步履蹒跚地来到西葛镇“心庭”,未曾开口先落泪。原来,今年75岁的冯某,刚成年之际父母就撒手人寰。为抚养3个年幼的弟弟,冯某一直没有结婚,兄弟4人相依为命。其间,冯某共操持盖了九间平房。45岁时冯某才结婚,却遭到四弟反对,二人因此断了往来。现在,已入住老年公寓的四弟承诺把自己原来住的三间房送给老三。但老四住的房子本是大哥的,大哥不同意,为此,大哥与三弟之间又发生了激烈争吵。“心庭”庭长黄志民了解事情原委后,决定进行调解,避免矛盾激化加剧兄弟隔阂。调解员先是动之以情,讲明弟兄几个自幼相依为命,手足情深一家亲,大哥也有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又耐心给老三讲解继承法关于继承顺序的规定,老四将房子送给老三不具法律效力。经过一番普法,老三恍然大悟,为这些年自己的不当行为后悔不已,并有意缓和和大哥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三弟向大哥赔礼道歉,兄弟二人抱头痛哭,和好如初。“乡村矛盾冲突种类繁杂,调解中不仅要对症下药、付出耐心,还要普及法律知识。”在基层司法战线摸爬滚打了二十几年的黄志民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每个公民都知法、守法,乡村治理才更加有效,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西葛镇“心庭”乡村诉源治理模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资源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化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大量矛盾解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夯实了乡村振兴根基,铺就了和美乡村建设的和谐稳定底色。”提及“心庭”,么晓军这样说道。
来源:河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