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文化旅游  > 民情民俗

覆面而舞 迎福纳祥

时间:2023-09-18 14:44:55 【字体:


图片

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既是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又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我们丰南,谈及民俗文化就不能不提到省级非遗项目篓子秧歌。篓子秧歌源于丰南西部东田庄一带的民间秧歌“篓子灯”,由我国最古老的舞蹈傩舞演变而来,最初寓意为驱灾避邪、敬神纳福。这一传统民俗活动随着岁月流逝,慢慢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近年来,区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推陈出新,让这一古老民俗舞蹈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片

篓子秧歌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把民间常见的篓子艺术化,绘成各种脸谱,戴在头上作为面具。既表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把艺术同劳动结合在一起,歌颂了朴实的劳动者。这时,篓子又成为巧妙的道具,既可表现渔民打鱼的艰辛,又可表达他们劳动后的欢乐。

图片

篓子秧歌音乐设计以冀东唢呐、铙钹、鼓为主要乐器。大唢呐音调浑圆,突出渔民的博大胸怀;小唢呐清新活泼,表达出渔民收获的欢欣。时而千回百转、高潮迭起,时而风平浪静、歌声悠悠,相映成趣。节奏起伏跌宕、层次流畅自然,充分展示了冀东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片

这是经过精心加工创作之后搬上舞台的篓子秧歌,和传统傩舞篓子灯相比,篓子秧歌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更胜一筹,给观者很高的艺术享受。这样的篓子秧歌是丰南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耗费无数的心血采风、收集、整理、创作而成的。

图片

区文化馆百花艺术团舞蹈编导 董婷丰南篓子秧歌,基本上融入的是冀东地秧歌的元素。咱们就拿女青年的动作来举例,我手上拿的这副鱼板,就是来源于她们平时织网用的线梭,比如说这个动作就是女青年们在织网,加上身体和头部扭动,耸肩。咱们再拿老头的动作举例,老头生活中就是这样含胸曲膝,就整个在舞动的过程中,老头的体态都是这样,然后加上跑动这个动作就是捋胡子,然后压脚跟,端肩,这个动作就是来源于冀东地区秧歌里边的“丑”的元素,耸肩。有好些这样的动作都来源于渔民们的生活,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融入冀东地秧歌的元素,加以演变美化就形成了丰南篓子秧歌现在这个样子。

丰南篓子秧歌源于丰南西部东田庄、黑沿子一带的民间秧歌“篓子灯”。“篓子灯”是由我国最古老的舞蹈傩舞演变而来的,明永乐年间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再加上连年发生瘟疫,死者不计其数,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人民幸福安宁,驱鬼逐疫、祭祀祈福的傩舞 ------丰南篓子灯由此诞生了。最初是农民们把劳动器具篓子用纸糊好,再绘以各种脸谱,高举过头,进行舞蹈,是先人驱除瘟疫的一种活动。

图片

省级非遗项目篓子秧歌传承人 安玉辉其实傩舞主要是在进行驱鬼逐疫,祭祀祈福仪式时,所跳的一种舞蹈。还把它改编成具有傩舞的表现手法,适合咱们现代人们进行表演的秧歌。确实我们老师们做出很多努力,比如说舞蹈主题的表现以及舞蹈动作方面。还有篓子的设计以及音乐等几个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而经过反复的推敲加工整理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篓子秧歌。

图片

八十年代末,丰南文化馆创作组的工作人员深入东田庄乡采风,他们详细了解了驱除瘟疫的“篓子灯”,并对富有传奇色彩的这一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深入挖掘、整理、提炼、加工,文化馆的专业老师们广泛吸纳了冀东地秧歌的一些表现形式,创作了广场舞蹈----丰南篓子秧歌,以浪漫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海祭、海魂、海博、海欢四个舞段,表现了渔民们打鱼、装鱼的艰辛,与海搏斗的气魄,劳动后的欢乐。篓子秧歌搬上舞台以来,多次参加全国乃至国际民间艺术展出与比赛,获得多项荣誉,成为唐山丰南优秀的文化名片。

图片

篓子秧歌改编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加在于其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与孩子们了解家乡璀璨的历史文化,让这些艺术瑰宝不至于埋进历史的故纸堆而被人遗忘,让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磨擦出更加绚丽的火花!这才是篓子秧歌重生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所以,区文化馆非常重视篓子秧歌的推广与传承,经过多方联系与筹划,他们将篓子秧歌推向了校园。

图片

安玉辉说2016年春节开始,我们丰南区文化馆的各位老师,每年都会深入到四神庄小学,对相关的老师和学生们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我们想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篓子秧歌不断的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我们丰南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

图片

对于四神庄小学的很多孩子来说,篓子秧歌进校园已经成为他们很重要的美育课。非遗文化是凝聚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瑰宝,也是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来源。在充满地域特色的音乐声中,一扇艺术之门訇然中开,一份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图片

岔河镇四神庄小学校长 宋晓林我们学校篓子秧歌与大课间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同时,也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传统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

图片

岔河镇四神庄小学六年级学生 安隽诗涵篓子秧歌是丰南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习篓子秧歌,让我了解到了家乡的历史文化,使我感到自豪。

让非遗文化在开发中保护,在传承中发展。我区的省级非遗项目篓子秧歌正是遵循着这一路线,一步步取其精华、厚其土壤,一步步走进校园,涵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传承——留住的也是乡愁与责任。


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