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牧专栏 >> 实用技术 >> 花木 详细内容

花木

春尺蠖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来源:丰南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09-11 15:21:36 浏览次数:4 【字体: 

春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又名沙枣尺蛾、春尺蛾、杨尺蠖等,主要危害杨、柳、榆、沙枣、槐,也危害苹果、梨等十几种树木。此虫发生期早、危害期短、幼虫发育快、常暴发成灾,往往将刚发芽的杨、柳、沙枣等树木的嫩叶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

一、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无翅,体长719毫米,灰褐色,触角丝状,腹部背面有短刺。雄蛾有刺,体长1015毫米,触角羽毛状,前翅灰褐色,翅面具3条黑褐色波状横纹,中间一条常不明显。成虫体色因取食不同的树种常有变化。

2、卵:长圆形,有珍珠光泽,卵壳上有刻纹,初产时灰色,后逐渐变为深灰色。

3、幼虫:老熟时体长2240毫米,初龄幼虫黑黄色,以后体色变化较大,有褐色、绿色、棕黄色等。头部有两突起,腹足两对,气门线为淡黄色。

4、蛹:褐色,纺锤形,末端有臀刺。

二、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树冠下土壤中越夏和过冬。翌年2月底3月初,当地表温度在0℃左右时,成虫开始羽化出土。3月上、中旬见卵,4月上中旬幼虫孵化,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干旱的沙土地最适宜于春尺蠖生存。

成虫一般在晚上7时左右羽化,雄蛾有趋光性,白天静伏在枯枝落叶和杂草中。雌蛾靠爬行上树,已上树的成虫潜藏在开列的树皮下、树干断裂处、裂缝和枝干交错处。成虫白天有明显的假死性。黄昏至午夜进行交尾,交尾后即寻找产卵场所,把卵产在树干1.5米以下的树皮裂缝中和断枝皮下等处,常10粒至数十粒堆成块状,雌蛾主要在夜间产卵。

幼虫5龄,初孵化幼虫取食嫩芽,较大龄幼虫取食叶片,被害叶片轻者残缺不全,重者整枝叶片被吃光,这时幼虫吐丝,借风力转移到附近树上继续危害。幼虫静止时,常以一对腹足和特别发达的臀足固定在树枝上,而将头胸部抬起。遇惊扰立即吐丝下垂,悬于树冠下,恢复平静后,再慢慢用胸足绕丝上升到树上。4月中下旬危害最重,一旦大量发生,很快就把树上叶片吃光。5月份,老熟幼虫先后入土以土深20厘米左右为最多。幼虫分泌液体与土粒粘结,做成蛹室,在其内化蛹。蛹以树冠下土壤中分布最多,尤其是比较低洼地段的树冠下蛹数量最多。蛹期长直到次年春季才羽化成虫出土。

三、防治方法

1、在夏、秋季节对树木进行中耕,尤其是深翻树冠下的土壤,对消灭在地下越夏、过冬的春尺蠖蛹有很大的杀伤作用。

2、在树干基部 1.5米 高处,刮除老树皮,形成30厘米宽的园环,然后用废机油、敌杀死、食用油按30:1:0.25的比例配成混合液,用毛刷绕树干涂10—15厘米宽的药环阻杀成虫;或者刮除老树皮后,在园环内涂刷粘虫胶,胶环宽度为5—10厘米,可有效粘杀上树的雌成虫和幼虫;或在树干基部培土成30—40厘米高的圆锥形细沙土堆;或在树干 1.5米 处缠绕6.0cm宽的胶带,下部用湿土培堆压实,每日清晨在膜带下扑杀集中于树干基部周围的雌成虫;或在树干1.5米以下至树盘内,喷洒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毒杀和阻止春尺蠖的雌成虫上树。
3、根据春尺蠖产卵多集中在树干下部的特点,可人工刮除虫卵,或在树干上喷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绿色威雷200倍液、灭幼脲3号1500倍液、2.5%澳氰菊酯乳油 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卵和刚孵化幼虫。

4、在幼树上零星发生时,可人工振落扑杀春尺蠖幼虫。

5、幼虫3龄前,及时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防治幼虫,杀虫效果达90%以上,用25%灭幼脲15002000倍液、1.8%的阿维菌素20002500倍液、2.5%氰菊酯2000倍液喷雾防治。

6、大面积发生时,用80%敌敌畏乳油与柴油1:2混合液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杀虫效果达95%以上;或用灭幼脲Ⅰ号3000倍液喷洒树冠,也可杀死幼虫。

7、在郁闭度大的林区内,可用2.5%高氯菊酯乳油、50%乙酰甲胺磷乳油和柴油按0.5:0.5:7的比例配成烟剂,使用烟雾机在风力二级以下的微风傍晚施放烟雾,熏杀初龄幼虫,毒雾在树冠内滞留时间愈长,杀虫效率愈高,一般防治效果可达98%以上。

8、在有条件的林区内,可以设置诱虫灯诱杀春尺蠖雄蛾。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