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牧专栏 >> 当前农事 >> 渔业 详细内容

渔业

对虾肝胰腺坏死症发病原因及防控技术

来源:丰南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3-11-03 15:16:37 浏览次数:4 【字体: 

一、对虾肝胰腺坏死症发生的根本原因

近两年来,我区南美白对虾对虾肝胰腺坏死症疾病发生的比较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大,分析认为,导致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对虾养殖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对虾发病后,对虾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浅,病虾在水面缓慢游动,沿池边死亡;体色变微红或灰白,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容易分离,空胃空肠。具体病因分为以下4种情况

(一)虾苗携带病原数量多,导致投放池塘的虾苗死亡;

)养殖前期池塘发生有毒藻类或者大量藻类死亡,导致对虾大量死亡;

)养殖中后期,池塘水体有毒有害的理化因子超标,导致对虾中毒,随后引发病原性疾病;

)养殖中后期,池塘发生有毒有害藻类或藻类大量死亡,随后继发病原疾病。

 前二种情况一般称为早期大量死亡综合症(EMS),后二种情况一般称为“偷死病”。实际上,以上四种情况均是养殖环境胁迫和病原作用的结果,这里统称肝胰腺坏死症。

二、对虾肝胰腺坏死症防控技术

对于对虾肝胰腺坏死症,其防控技术理念就是对虾的养殖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否则,就会导致对虾疾病的发生。环境容纳量与养殖模式、投饵量、养殖管理等直接相关,因此,养殖过程中,一方面是采取控制对虾的养殖量方法,如控制对虾放养密度、控制投喂量、延长养殖时间等;另一方面是提高池塘的环境容纳量,如增加池塘益生菌数量、调控藻类、调控水质混养植食性或摄食池底有机质的鱼类等等,其主要防控技术如下:

)彻底清理池塘

池塘清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池塘有机物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累积,降低环境胁迫对养殖对虾的影响。因此,在养殖对虾前,对虾池塘必须经过清淤、洗塘、翻塘、晒塘、生石灰消毒、水体泡塘等技术进行池塘清理,时间一般需要30天左右。

)培

有毒有害藻类和藻类大量死亡是导致养殖对虾死亡的原因之一,池塘过度施肥,容易产生过度的藻类,导致水色过浓,透明度低,尤其容易产生有毒有害藻类。对虾在有毒有害藻类环境、摄食有毒有害藻类或摄食大量死亡藻类均会导致死亡。因此,放苗前培育的藻类不宜过多,水色不宜过浓,透明度60cm以下比较合适,但不能清澈见底。

)使用无病毒虾苗

多年的检测跟踪证明有许多虾带有白斑综合征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虾苗携带病毒是养殖前期发生对虾肝胰腺坏死症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加强虾苗病原检测。

确定对虾适宜的放养密度

对虾的放养密度应根据虾池生产能力的各个要素和养殖者的技术管理水平而定。近几年,有些养殖朋友,为了盲目追求高产,无限量增大放苗密度,亩放苗数量10万尾以上,结果却适得其反。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我区精养池塘放苗密度在4-5万尾左右是比较适宜的。正常情况下,成活率50%计算、养殖时间在100天左右、对虾规格每市斤30尾左右,亩产即可达到600以上经济效益是比较可观的

   )严格控制饵料投喂量,延长养殖时间

按照我们现有养殖方法,通常是在虾苗放养后加强饵料投喂,促进对虾快速生长,缺点是由于单位时间饵料投喂量过大造成环境胁迫增加,导致养殖对虾慢性中毒;同时,环境胁迫容易导致病毒、细菌等病原的感染,使非致病性病原转为致病病原,病原感染又降低了对虾对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所以,需要严格控制饵料投喂量,遵循少投饵料和延长养殖时间的原则。

以下对对虾饵料投喂量简要介绍如下

前20天严格固定投料量范围可参考表1。从表中我们看到第一天10万尾每天投喂1.0kg,第2-10天,每天增加0.2kg,第11-15天,每天增加0.3kg,到第16-20天,每天增加0.4kg。对于实际投饵量可按照表1×实际成活率。

表1 南美白对虾养殖前20天参考饵料投喂量

日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增加量(公斤/天/10万尾)

0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3

0.3

0.3

0.3

0.3

0.4

0.4

0.4

0.4

0.4

日投喂量(公斤/天/10万尾)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1

3.4

3.7

4.0

4.3

4.7

5.1

5.5

5.9

6.3

20天后测料时间和料台比例参考表2,从表中我们看到,1-20日龄从0号料开始逐步转为1号料,料台量为1%,测料时间按表1进行观察,第30日龄,料型为1+2号料,料台量为1.5%,测料时间为2小时,以下依次类推。每口池塘设定2-3饵料观测台,分布在池塘的周边,做到准确观测摄食情况和检查是否有死亡对虾。

表2 料型转换、料台量及测料时间参考表

 日龄(天)

1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料型

0

0+1

1

1+2

2

2

2+3

3

3

3

3

3

3

料台量%

1.0

1.0

1.0

1.5

1.5

1.5

2.0

2.0

2.0

2.5

2.5

2.5

/

测料时间

/

/

/

2.0

2.0

1.5

1.5

1.5

1.5

1.0

1.0

1.0

1.0

同时要参照水色、对虾肠道内含物的颜色以及对虾活动状态和气候、理化指标等因素灵活调整投喂时间和投喂量。一般情况下,天气和理化指标异常时,停止投喂或投料量减半。又比如下一次投料前肠道内含物为饵料或后半段为饵料,则减料;如果肠道内含物为底泥、藻类等物质,则加料。

)蓝藻等有害藻类的监测调控

蓝藻等有害藻类是对虾肝胰腺坏死症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防控蓝藻等有毒有害藻类发生防控对虾肝胰腺坏死症的重要手段。

1、源头控制

①养殖前,池塘要彻底清淤消毒,杀灭池塘中的藻类;

②监测养殖水源情况,避免引入蓝藻、甲藻等有害微藻占优势的水源:水源颜色异常时比如水质呈蓝绿色、棕红色、水体泡沫多不进水,并且水源需要经过过滤、沉淀、消毒后再使用。

2、养殖池塘中优良微藻的培养与维护

①养殖过程每隔7天~10天定期施用芽孢杆菌,直到养殖结束;

②养殖过程出现水色浓、微藻繁殖过多情况下,施用光合细菌;养殖过程出现水体泡沫多、微藻繁殖不良时施用乳酸菌

3、养殖池塘中蓝藻等有害微藻的控制

发现颤藻、微囊藻等有害蓝藻数量增多,镜检每毫升达到1×105以上时,采取以下措施:适量换水;施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施用络合剂缓解对虾应激;施用高浓度芽孢杆菌和高浓度光合细菌控制蓝藻的繁殖,若蓝藻数量较多,可相隔3天左右再施用,重复2-3次;施用无机营养素或者液体复合营养素培育新的优良微藻;施用偏硅酸钠按每亩1斤剂量全池泼洒

发病后技术措施

一旦发生肝胰腺坏死症,①需要立即停止饵料投喂,时间上可根据水质和虾状况一般需要2-4天,并施用氟苯尼考进行消毒;待水质改善和不再出现死虾后,可以重新投喂饵料饵料里添加保肝、高稳Vc和免疫多糖等物质,并严格控制饵料投喂量监测水质情况。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