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区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花生是我区主栽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万亩,以大新庄镇、钱营镇、小集镇、西葛镇等乡镇种植为主。近期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我区花生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花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花生根腐病
1、主要症状:茎基部呈水浸状,黄褐色,植株较矮,叶片自下向上干枯,主侧根变褐腐烂,后期只剩褐色干缩的主根。
2、防治措施:花生根腐病是造成花生前期死苗的主要病害,俗称“鼠尾”、“倒秧”、“掐脖瘟”等,一般是前期遭遇低湿阴雨天气易大发生。防治方法有三个,一是实行轮作倒茬,与小麦、玉米等作物进行轮作倒茬。二是进行种子处理,选用健壮花生种子,将受捂或霉变的种子剔除,之后使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进行种子处理。三是于出苗后喷施国光根宝套餐,,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2次,喷于花生茎基部或灌根。
二、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常见的病害,主要有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花生叶斑病从苗期一直到后期,都会发生,多年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品种之间的差异性很大,遇到阴雨天气,病害会迅速扩展,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落叶田减产更严重,须及早进行防治。
1、主要症状:花生褐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褐色或铁锈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一般直径1-10毫米,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叶片正面病斑呈茶褐色或暗褐色,背面颜色较浅,呈淡褐色或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片正面病斑上病健部交界处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时,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黑斑病的症状与褐斑病大致相似,为害部分相同,两者可同时混合发生。黑斑病病斑比褐斑病小,直径1~5毫米,近圆形或圆形,暗褐色至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近。病斑周围通常没有黄色晕圈。在叶背面病斑上,通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子座,呈同心轮纹状,并有一层灰褐色霉状物。网斑病常在花期染病,先侵染叶片,初沿主脉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的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围有褪绿晕圈,后在叶片正面现边缘呈网纹状的不规则形褐色斑,且病部可见粟褐色小点。
2、防治花生叶斑病要掌握三个原则:
一是预防为主的原则,即无论叶斑病发生程度大小和发生早晚,都要进行喷药预防。
二是掌握好喷药时间,即从七月中旬开始进行喷药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次。
三是采用综合防治的原则,即喷药治病与增加营养相结合的原则。常用的配方有“17%欧帕+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专用助剂”、“200g/l美甜+磷酸二氢钾”。
三、花生白绢病
1、主要症状:花生白绢病多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前期发病较少。在个别地区,白绢病在前期发生也很多,甚至苗期,危害严重。花生根、荚果及茎基部受害后,初呈褐色软腐状,地上部根茎处有白色绢状菌丝,故称白绢病。随着受害病组织的腐烂,水分和养分不能运输,因而病株地上部先是叶子发黄,之后逐渐枯死。
2、防治方法:(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对土壤进行深翻。
(2)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3)提倡施用熟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条件。
(4)春花生适当晚播,苗期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
(5)化学防治:使用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在发病初期对根喷雾淋湿,严重地块间隔7-10天连喷2-3次.
五、花生棉铃虫、银纹夜蛾
花生棉铃虫和银纹夜蛾都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主要危害花生叶片,造成叶片缺刻,严重时叶片被吃光,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在农业防治上,上茬作物采收后,秸秆进行回收处理,土地深翻,严重地块可以进行冬灌,减少虫源。化学防治上,可以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虱螨脲等药剂防治。
六、红蜘蛛。
1、主要症状:花生红蜘蛛为花生田主要病害,受害叶片正面初为灰白色,逐渐变黄,受害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在叶螨发生高峰期,由于成螨吐丝结网,虫口密度大的地块可见花生叶表面有一层白色丝网,且大片的花生叶片被连结在一起,严重地影响了花生叶片的光合作用。阻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使荚果干瘪,大量减产。
2、防治方法:今年因为雨水偏多,花生红蜘蛛发生较轻。可以使用哒螨灵、螺螨酯、乙螨唑、阿维菌素等药剂进行提前预防。
- 上一篇: 无人机防治玉米苗期病虫害
- 下一篇: 强降雨伏旱伏涝将并存 玉米生产如何保丰收